联合办公,逃离“共享”魔咒
从万众追捧到被人抛弃是一种什么滋味?在过去不算太长的一段时间里,共享经济或许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在过去的共享经济元年,创业者们争相把“共享”二字写入BP,除了去年一共狂揽258亿融资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衣物、共享奢侈品、共享纸巾、共享雨伞、共享化妆间等方向的创业项目也踏浪而来。然而浪尖的“共享”极速坠落,共享单车被频繁爆出破产、巨款的新闻,“共享”瞬间成了一个魔咒——高投入、高风险、回报遥遥无期、像是社会福利。
比起之前的各种共享项目,办公生意的“蛋糕”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数据预测,2018年中国联合办公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到2022年规模有望突破4100亿元,至2030年,30%的办公空间将是这一模式,市场规模或达万亿。
共享经济的“魔咒“在前,重获资本青睐的“联合办公”会成功证明自己吗?
从“共享”到“联合”
没有增值服务的“共享”,没有丝毫门槛。
中银国际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对共享经济下了定义: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主体——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方、供给方、共享经济平台。
而联合办公的模式是怎样的呢?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办公空间解决方案,除了“共享”办公空间之外,还包括日常物业管理、投融资撮合、孵化加速、工商税法等增值服务。
很明显,二者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增值服务。
“本质上我们是一个以空间服务为入口的企业服务提供商,服务才是本质。”纳什空间合伙人史志隽谈到联合办公的核心。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地产商成为入局联合办公生意的重要玩家,包括SOHO中国的SOHO 3Q、龙湖的“一展空间”、首开集团的“X+SPACE”、实地集团旗下“桉树IBC”等等。
联合办公究竟怎么盈利?
之前的文章中小编有提到,盈利模式是联合办公的关键所在。但怎么做到盈利这是一个问题?
联合办公与传统写字楼的差异透露了其真正的盈利方式。其具体收入来源包括:工位服务费(工位租金)和相关企业服务费用(包括财税法服务、注册地址收入、活动场地费用等等)。
除此以外,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有不同见解,他曾对优客工场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如下总结:
第一、生态圈的股权投资。不光融资力度大,优客工场对其他公司的投资力度也很大,包括了从教育、传统、加速器以及体育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优客工场通过股权投资加大联合办公的服务生态,同时也享有股权收益。
第二、流量搭载。在联合办公区域里,每一个单独的办公桌就相当于一个流量入口,每个空间就是一个流量的综合体。通过搭建平台,进行撮合交易,争取流量变现。
第三、品牌加盟与管理输出。除了加盟管理费,大量企业用户的数据沉淀下来会更快的扩充优客工场的数据库,加盟业务会让发展更快更轻,规模化的扩张已经可以覆盖更多的管理成本。
但是目前,大部分联合办公平台的收入还是工位服务费为主,比如行业鼻祖WeWork。
从运营模式来看,联合办公包括直营与混合运营两种主流模式。但这两种主流模式的盈利方式、核心能力其实都是一致的。
明显趋势
2010年左右的美国联合办公市场客户主要是小公司,当时WeWork80%的入驻者都是自由职业者或小型创业公司。到了2017年,小公司的比例下降到39%。100人以下的企业选择联合办公的比例从2010年时的29%提升至2017年的49%,而100人以上 的企业在WeWork中的比例从3%增长至12%。其中包括了微软、汇丰银行等。
我们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行业整体在往中高端走。这和美国市场的情况如出一辙。在中国,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现在大家都在往中高端做,产品配置也越来越丰富。”桉树IBC总经理吴峥告诉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有服务高端客户才能摆脱中小微企业过多导致利润空间较低的局面。”
进入高端客户领域,联合办公要做的事情就需要更多——
· 拿到核心区的楼面。
· 打造高端品牌形象。
· 空间设计与之前完全不同,一些高端客户明显表示不接受透明玻璃,需要更安静雅致的环境。
· 对服务更看重,甚至需要搭配一对一的客户经理进行服务。
另一个趋势是头部效应增强,并购成为联合办公领域的高频词。2015年伴随创业潮和投资潮,联合办公空间也出现井喷。和其他行业一样,经历了井喷、泡沫、洗牌之后,现在的联合办公行业基本上只有实力强者了。根据VC SaaS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办公空间的数量已经达到3459家,预计在2020年将会超过5000家。然而,运营面积前十的运营商的面积总和达383.3万平方米,占全国共享办公总面积的31.94%。
在小编看来,今年以来共享办公市场频繁出现并购案。经历了几年的繁荣后,该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加速重组和洗牌。以上是我们联合办公最新的行业资讯,下期再见,敬请期待!